主页 > 国内 > 南京工程学院“扬州韵·运河情”文化调研团聚焦千年运河探寻扬州古城

南京工程学院“扬州韵·运河情”文化调研团聚焦千年运河探寻扬州古城

2024-08-12 来源:网络阅读:1070

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“推进文化自信自强,铸就社会主义新辉煌”的重要部署,坚守中华文化立场,近日,计算机工程学院“扬州韵·运河情”文化调研团深入扬州市广陵区、江都区开展“何以中国运载千秋 聚焦千年运河 探寻扬州古城”暑期社会实践活动,调研大运河文化的传承、保护和发展,激发新时代青年保护非遗文化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,让运河文化真正走进群众心中,从内心深处增强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。

图为调研团队参观扬州非遗珍宝馆合照  通讯员吴昊摄

追寻文化足迹,品味非遗经典

扬州,因运河兴,因盐商盛。为进一步探寻因“运”而生的非遗文化,调研团队参观扬州个园、何园、中国大运河博物馆、扬州非遗珍宝馆、扬州八怪纪念馆等地,感受扬州运河非遗文化的历史故事及发展变迁,并实践体验剪纸、刺绣、竹刻、金银细工、古琴等非遗传统工艺。

为深入了解运河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情况,7月18日下午,芍药园子书场负责人扬剧演员戴杰热情接待调研团队,向团队成员讲解扬州清曲、扬州小调、古筝、古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故事,并带领团队成员欣赏扬州小调《杨柳青》、扬剧《红鬃烈马·武家坡》、古琴曲《流水》等节目。调研团队向作为扬剧传承人的戴杰进行了采访,就目前运河非遗文化的发展、传承与保护向其提出疑问,戴杰一一解答,并指出,“传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,需要在某个时期融入那个时期特有的元素进去,去进行创新,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。”

图为团队成员采访扬剧传承人图片  通讯员吴昊摄

发布调查问卷,深入社区调研

为了更加全面、准确地掌握大众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的了解情况、有效给出对未来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的工作建议,团队成员于线上共发放问卷近千份,并通过现场访谈的方式进行有力补充,掌握当下运河非遗文化的传播与普及情况。

7月24日,调研团队赴扬州市江都区文化馆,参加扬剧文化交流活动,活动现场邀请到了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二胡演奏者严洁敏教授。戏韵悠悠,丝弦悦耳,扬剧演员们以《软平》、《南调》为基本腔调,现场不断打磨唱段。扬剧团负责人还为团队成员现场解读了扬剧渊源、基本知识及表演的四功五法“唱、念、做、打、手、眼、身、法、步”,并让团队成员体验了小生、花旦等角色的步法和水袖。“一场完美的演出,不仅考验演员的基本唱功,更考验乐团与演员之间的配合。江都作为中国扬剧之乡,一直着力传统剧目的打磨提升和现代扬剧的创新编排。” 扬剧团负责人这样说道。

图为调研团队参与扬剧文化交流活动图片  通讯员吴昊摄

引导青年传承,拓展非遗研学

为弘扬运河非遗文化,进一步激发新时代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,7月20日,调研团队联合大良红豌豆儿童阅读推广协会,带小朋友们走进大运河博物馆开启文化探索之旅。这堂别开生面的课程名为“品味运河文化,讲好扬州故事”,团队成员以近期火爆全网的“何以中国运载千秋”为主题,向小朋友讲述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江苏段重要考古成果,并结合馆内陈列介绍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一件件文物史料成为最生动的教材,小朋友们认真探究,积极思考,在展厅里“一眼千年”,对话历史。“看到孩子们认真探究大运河文化的历史故事,学习模仿扬剧手势的时候,我深刻感受到,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要靠我们这一代,更要靠千千万万的下一代,眼里有光,同心同向,才能让古老的大运河继续在神州大地上勾勒生机勃发的新画卷。”团队成员这样说道。

图为调研团队开设线下课程图片   通讯员吴昊摄

坚持守正创新,设计文创产品。

通过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,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,为更好的传承发展因“运”而生的非遗文化,需以创新激发非遗活力,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做到古为今用、辨证取舍、推陈出新,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。为此,团队成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,坚持守正创新,为大运河文化设计文创产品,并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广泛宣传,打造非遗IP,焕发非遗魅力,创新传承发展,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。

图为调研团队设计文创产品图  通讯员吴昊摄

此次探寻非遗实践活动,从调研、采访、传承、创新四个角度,追问何以中国,探寻非遗文脉,激活传承密码,助力文化振兴,不仅让团队成员在实践中坚定保护好非遗文化的信念,更推动大运河文化走进群众生活,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注入新的活力。接下来,扬州韵·运河情”文化调研团将继续探索前行,通过实地考察、调研访谈等多种形式,体悟运河孕育的非遗文化,为助推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贡献青年之力。

( 通讯员 刘姝怡)